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骊靬故县•罗马降人

骊靬故县•罗马降人

关键词:骊靬故县,罗马降人,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永昌县旅游局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gsyc.ccoo.cn
  • 感谢 yongch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72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 骊靬,是西汉时期设在今永昌县境内的一个故县。有关骊靬县的设置,历史典籍和地方史志多有记载和注解。东汉经学家应邵(生卒年不详)《汉书集解音义》注:"骊靬,大秦也,张掖骊靬县为西域蛮族而置。"唐初学者颜师古(公元581-645年)《汉书·张骞传》注解中说:"骊靬即大秦国也,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。"《晋书·张祚传》载凉王张祚"……永和十年,遣其将和昊率众伐骊靬戎于南山,大败而还。"《后汉书补注》、《二十五史补编·新斛地理志集释》、《大秦一统志》、《甘肃通志》、《乾隆府厅州县志》、《凉州府志备考》、《永昌县志》记载略同:"盖骊靬国人降,置此县以处之也。""今凉州府永昌县南,本以骊靬降人置县,者来寨是其遗址。"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《辞海》马部(1288页)骊靬条说:古县名。西汉置,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,故名。北魏以后作力乾,隋废。在今甘肃永昌县南。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戎于南山,大败而还,即此。《汉书·地理志·颜师古注》:"今其土俗人呼骊靬,疾言之曰力虔。按《隋志》开皇中并力乾县入番和,当即此县。"清代学者惠栋(1697-1785年),在其著《后汉书》补注中说:"骊靬县,本以骊靬降人置。"王先谦(1842-1917年)在《汉书补》、《后汉书集解》中说:"骊靬县,盖以其骊靬降人置。"治经史,精于西北地理之学的张穆(即石州1805-1849年)说:"骊靬本西域国,汉以其降人置县,有定音,无定字,故《张骞传》作嫠靬,《西域传》作犁靬,与此作丽,皆同音也。"钱坫(1744-1806年),徐松(1781-1848年),王筠(1784-1854年)等清代经史学家,考证认为:骊靬县,本以骊靬降人置。1920年,史学家向达(1900-1966年)在《中外交通小史》第一章《希腊罗马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交通》①中说:"汉代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,又称之为犁靬,其实都是罗马帝国的别名。""汉书地理志,张掖郡有骊靬县,此外有陇西郡的大夏县和上郡的龟兹县,都是为处置归义降胡而设,而汉时罗马帝国与中国交通之盛,于此也可概见。"1944年,中外交通史研究专家冯承钧在其著《西力东渐记》②中说:"公元前36年,汉西域副校尉陈汤,发西域诸国兵四万余人攻康居,擒杀郅支单于。罗马士兵参加了此次战役,支持郅支单于,这是罗马人首次和汉兵发生接触。"林干编《匈奴史论文选集》③所录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(1907-1980年)《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》中提到公元前36年陈汤伐郅支时说;据现代学者考证,罗马士兵参加了此次战役,支持郅支单于,首次和汉兵发生接触。北匈奴郅支单于既死,臣服于汉的呼韩邪单于遂统一匈奴。有关研究骊靬的历史学家和著述还有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维华(1902-1987年)的《汉张掖郡骊靬县的得名之由来及犁靬眩人来华之经过》④;西北师大历史系教授王宗维(1934- )《汉朝西域路的开辟和骊靬人来华》⑤;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孙毓棠(1911-1985年)《汉代的中国与埃及》⑥;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常征的《中西关系史上失记的一件大事--数千罗马兵归化中国》⑦;法国学者L·布尔努瓦的《丝绸之路》⑧;美国历史学家罗兹的《亚洲史·中国文明·中国和罗马帝国》等。他们都论证:骊靬县的设置与骊靬人来华有关。尤为张维华他在《汉张掖郡骊靬县的得名之由来及犁靬眩人来华之经过》中否定了自己前期著《骊靬县得名之源》⑨一文中提出的"骊靬为祁连译音"之说后说:"兹采众说,重加考核,大抵仍以服虔、师古之说,似为近于事实,虽其间亦有若干不可解决之问题,然终较他说为长。"从上述历史经学家和学者对骊靬的解注中看出:骊靬县的设置是为安置从西域归降的骊靬人而设,古来就有记载,是有传承性的。并不是今人的所谓发现。

    1957年,美国汉学家德效谦发表了著名的论文《古代中国之骊靬城》,当时应历史条件的制约,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,1989年,时在甘肃省兰州大学任教的澳大利亚学者戴维·哈里斯,通过法新社在新华社《参考消息》发表了《中国西部有古罗马城市》一文(见1989年12月15日)。同月31日的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内容更详细的报道。一石击起千层浪,国内外许多媒体和学者纷纷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。但,这里并没有发表哈里斯等人学术上的任何东西,为此,学术界持根本的否定态度。原由是西北民族学院副教授关意权、兰州大学苏联史学者陈正义、苏联专家弗·维·瓦谢尼金和在兰州大学任教的澳大利亚教师戴维·哈里斯通过合作研究认为:公元前54年,古罗马军事首领克拉苏率领7个军团、4万多人的军队进攻安息(今伊朗东北),第二年在卡尔莱(今叙利亚的帕提亚)与波斯人的一次大战中失败,克拉苏被杀,只有部分军团士兵突围逃脱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尔莱战役。这些逃出突围的罗马人后来流落到西域的乌孙、康居等国做扉佣军。公元前36年,汉西域都护甘延寿、副校尉陈汤联合康居、乌孙等西域15国兵讨伐匈奴郅支单于,战于郅支城,发现一支奇特的部队,"步兵百余人,夹门鱼鳞兵,讲习用兵。""土城外有重木城。"他们认为,这里的"鱼鳞阵"和"重木城"只有罗马军队采用。而这些使用"鱼鳞阵"和"重木城"的士兵就是克拉苏兵败后逃亡西域,后来依附匈奴郅支做雇佣兵的罗马士兵。这次战争汉朝军队获胜,西汉政府便设了骊靬县来安置这批罗马战俘。十余年来,永昌的骊靬古县,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。中国中央电视台《东方时空》专栏于2001年7月15日,在永昌骊靬村作了现场直播。中国的香港电视台、广东电视台、北京电视台、浙江电视台、甘肃电视台、还有西班牙、美国、加拿大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外的电视台都来永昌拍制过有关骊靬的专题片。美国的《时代周刊》、英国的《泰晤时报》、日本的《朝日新闻》、德国的《镜报》、波兰的《共和国报》、法国的《欧洲时报》等中外百余家报刊对永昌骊靬古县和骊靬降人进行了报道。骊靬古城为罗马战俘而设,也就是与甘延寿、陈汤俘获的战俘有关一说,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。因《汉书·陈汤传》中记载,汉军伐郅支匈奴所俘获的千余战俘都"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"根本未被汉军带入玉门关,跟骊靬城的设置没有关系。哈里斯等人也没有发表过相关的学术研究报告。为此,一些学者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相关内容,提出质疑和商榷的观点。其主要有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对此说有感而写的散文《天涯何处骊靬城:读书献疑》⑩,北京大学教授杨共乐的《中国境内哪有罗马城:西汉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》、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德芳的《汉简确证:汉代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》○11等,学者们通过研究史料对骊靬城与罗马战俘的关系提出质疑和否定。近年来,虽然人们在骊靬上热情不减,但争论的焦点还只是一个"古骊靬城与骊靬降人是否有关。"其中存在的疑点还需要有关专家学者探考研究和商榷。如果把学术界、媒体报道中的一些人和事,拿来做否定骊靬县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为骊靬降人而设的理由和论点。显然是不妥当的。

    骊靬县与骊靬降人,在历史上千百年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,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独特的文化遗产,是中国汉唐时期高度发达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之一,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具体反映,它对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往,中华民族的发展形成,彰显中华大国文化深厚积淀的强大包容性和独特人文魅力,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永昌经济社会,提升地方知名度,开发旅游文化,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,都具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现实价值。研究和保护性地开发骊靬,不但是永昌县的大事之一,更是甘肃省的一件大事。注:

①向达《中外交通小史》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一版,第7页。

②冯承钧《西力东渐记》,1944年版,第1页。

③林干编《匈奴史论文集》,中华书局1983年版,124-125页。

④张维华《汉史论集》,齐鲁书社1980年3月版,329-339页。

⑤《西北历史资料》1985年1期,1-10页。

⑥《中国史研究》1979年2期,142-152页。

⑦《北京社会科学》1992年1期,39-50页。

⑧《丝绸之路》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,耿升译,1-4,58-73,140-149,284-294页。

⑨《齐大国学季刊》新第1卷第1期。

○10《天涯何处骊靬城:读书献疑》、《读书》1994年,144-151页。

○11《汉简证明:汉代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0年5月19日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